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欢迎您访问中共宣城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经验交流
山东寿光:“四大行动”打造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样态
浏览次数:371作者:发布时间:2024-04-1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发展任务明确、路径清晰。近年来,寿光市教育系统紧跟教育发展时代步伐,立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聚焦教育发展的难点堵点,精准实施“四大行动”,全面助推乡村教育振兴,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上好学”,打造了“公平+优质”的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样态。

   实施“城区学位扩容行动”

   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后,近几年城区入园、入学儿童骤增,2023年寿光市小学一年级入学人数达2.46万人,较往年翻一番。为有效应对生育高峰可能带来的入学难问题,寿光市多措并举,全面发力。

   高标准规划城区学校布局。寿光市委、市政府把学校建设作为“一号工程”, 编制《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2018—2035年)》,以“城区增容、乡村提质”为总体思路,确保学校布局与生源分布一致。“十四五”以来,全市建成投用弥水未来学校、悦轩小学、巨能小学等中小学12所,新增学位17530个;建成投用田柳镇中心幼儿园、锦绣国际幼儿园等幼儿园16所,新增学位6510个。特别是针对2023年小学入学高峰,在城区新建了厚德学校、鲁清实验学校、全福元实验学校、文圣学校、悦轩中学等五所大型学校,2023年9月1日已全部建成投用,实现教育资源扩容与学位增长需求的同步推进。

   高要求强化部门联动。寿光市政府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制度,严格按照既定计划组织,项目参建单位全力合作、科学施工。建立媒体晾晒制度,实施“三年攻坚行动”。学校建设推进专栏,每月晾晒项目进展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倒逼学校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寿光市教体局充分发挥牵头部门作用,确定专人专抓专靠,动态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项工作落实。协调住建、规划、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等部门,与各镇街党委政府通力合作,瞄准前期规划、征地、土地整理、招投标和开工等各个环节,压茬办理各项手续,各部门“变串联为并联”,大大缩短了审批周期,为项目按时投用争取了时间。

   全方位集聚社会力量。强化与鲁清、巨能、全福元等寿光本地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对接,引导和鼓励企业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履行教育责任。确立“社会投资、政府租赁、公办管理”学校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寿光市级财政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办学,对中小学学校建设所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最大优惠政策,执行最低收费标准,激发了企业投资建校的积极性。目前,寿光已有7家企业投资12所学校建设,累计注资达27.9亿元,为学校建设扫清了资金障碍。

   实施“强镇筑基行动”

   镇区处于城镇村的中间,具有支点作用,既可以承接城区输出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可以辐射带动村居薄弱学校。寿光市精准发力,结合山东省教育厅实施的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多措并举提升镇域办学水平,全方位提升乡村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确定“四个一”推进思路,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效。

   落实一项举措。对镇驻地学校进行升级改造,充分发挥镇域统筹和镇政府驻地学校对域内其他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镇域学校交流帮扶,全面提升镇域教育教学质量,缓解城区教育资源压力,提升镇域教育实力。

   打造一批试点。遴选羊口、侯镇、台头、化龙、稻田等5个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乡镇作为首批“强镇筑基”试点镇,坚持“一镇一案”,在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结构、突出育人特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让农村学生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与城里学生一样的教育资源。

   构建一个模式。各试点镇以镇街驻地学校为头雁,形成辐射相关小学和幼儿园的两个雁阵,再以两个雁阵构成镇域大雁阵,同时借助区域联盟及智慧教育资源,与镇外优质学校开展多重校际合作,形成镇域多重雁阵治理模式,全面破解乡村教育中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发展难题,部分乡镇实现学生“回流”。

   探索一套体系。把农村幼儿园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把学前教育作为政府公共事业、党委政府考核和教育部门督导的重要内容。探索打造农村学前教育管理“镇村一体化”管理体系,由镇中心幼儿园垂直管理镇域内的村办园,中心园园长全面主持统筹协调镇域内所有幼儿园的工作,充分发挥中心园的窗口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缩小镇村、城乡差距。目前,寿光市所有镇中心幼儿园全部达到省级示范园标准。

   实施“县管校聘改革行动”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打造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寿光市以“县管校聘”为抓手,突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让教师像血液一样流动起来。自2017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县管校聘改革以来,寿光市6年累计交流轮岗教师超3000名,教师活力被全面激发。

   因校而异制定竞聘方案。寿光市现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10所,学校规模、交通状况、教师队伍结构、学校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寿光市将所有农村学校进行分类管理,综合考虑域内学校的偏远程度、交通状况、办学规模等因素,把乡镇学校分为镇区学校和偏远学校。对长期在偏远学校工作的一线教师,职称晋升除常规加分项之外,另设任现职内偏远学校工作年限奖励分,调动了教师扎根偏远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对音体美学科专任教师配备不足的小规模学校,采取“联校设岗”的方式,设置一定数量的“走教”岗位,明确走教学校、周课时量标准及走教要求,确保每个学校都能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因人而异设立工作岗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学校规模、地理位置等存在较大差异,教师病休、孕产假、教师老龄化等特殊情况千差万别,寿光市坚持遵循原则、灵活机动、科学设岗的思路,对每所学校的基本情况、位置条件、学生住宿、师资结构及各种人员情况进行全面摸排,为学校量身打造教师校内竞聘政策。同时,进一步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发挥岗位竞聘的激励作用。教师根据学校岗位设置情况,自愿向学校提交竞聘申请;学校根据竞聘方案,分层聘任、双向选择,让每一名教师都能“对号入座”,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最大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因需而异均衡教师队伍。坚持把优秀教师向农村相对薄弱学校倾斜作为工作导向,每年根据农村偏远学校的用人需求,从城区学校中选派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支教时间2-3年,让优秀教师下得去、待得住、教得好。同时,在偏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设部分高级教师岗位,倾力打造30个省、市、县三级特级教师工作室,为特级教师成长与作用发挥搭建平台,促进城乡教师协同发展。所有农村新招聘教师统一在城区优质学校顶岗实习一年,不但缓解了城区学校师资紧缺的现状,也让农村教师得到历练成长。

   实施“学校抱团发展行动”

   乡村教育振兴仅凭农村学校单兵作战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从县级层面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为实现城乡学校抱团发展、共同进步,寿光市从县级层面统筹协调、全面发力。

   以“云端互联”推动城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强化校园数字化、智慧化建设,投资5600万元,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配备触控一体机2800台,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全市城乡学校教育城域网实现万兆出口,内部千兆互联,校园公共区域监控、食堂操作监管、校车运行查看、课堂教学巡查等达到实时同步。按“需建必建”原则建设“云端学校”,打造100个“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实现城乡教师“云端手拉手”。

   以线上网训、线下入校等混合研修模式。先后开展教研员、中小学校长、首席教育信息官及教师培训610余场,制定下发应用微课程、教学应用策略2100余个,实现了“领导懂”“骨干精”“教师明”,信息技术小专家“校校有”。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打造微信公众号“菜乡小语”“寿光市小学数学在线课堂”“寿光市小学英语”,所有的微课视频在公众号推送,为乡村师生学习提供了便捷平台。

   以“集团化办学”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充分发挥寿光市名校多、强校多的优势,实施优质学校集群带动发展战略,圣城中学与2022年新建的巨能小学实行“一校长两校区”管理,推动新建学校迅速成长为百姓认可的优质学校;建桥学校托管东七小学、延庆寺小学,现代明德学校托管屯田小学、尧河路小学,进一步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家门口“上好学”。

   以“品牌共生”激活农村学校发展活力基因。依托世纪教育集团、圣城中学等7所城区优质学校组建7大学校发展联盟,辐射带动全市所有乡村学校,不定期开展教育管理经验共享、学校文化携手打造等活动,城区学校为农村学校做标杆、当示范,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联盟内学校实施“捆绑评价”,开展“教学督导+学校管理”双线问效,问效成绩与年度综合督导成绩挂钩,实现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城乡教育同频共振。建立薄弱校认领包靠制度,全市所有教研员转变角色参与到相对薄弱学校的发展中,定期驻校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把脉指导,让乡村学校成为教研“主阵地”、视导“主战场”,农村学校的生机与活力被全面激发。

来源:寿光教育发布